[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3LK·语文-QG]答案,目前2024届金学导航答案网已经汇总了[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3LK·语文-QG]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
2、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三次语文
3、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试卷语文答案
4、高三全国大联考2024第四次
5、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答案
6、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
7、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联考
8、全国大联考2024第三次语文
9、2023-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语文
10、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试卷语文

B.吴,文中指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C,三军,春秋时,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以上军为主力。后泛称军队。D.壬午,干支之一,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组合来纪年、月、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八,皇帝命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有的大臣认为士兵太多,军费难以提供,皇帝却认为远征讨伐虽要出奇制胜,也要依靠实力,不应斤斤计较军费。B.皇帝一问公孙渊如何对抗魏军的讨伐;二问往返所需时日。司马懿的回答很有条理,表现出其知己知彼的远见卓识和必定取得胜利的决心。C寒平地区大雨连下数日,有人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坚决不移营;有将领想要攻打敌军,司马懿不允许,他认为应当显示无能来使敌军安心D.朝中大臣都担心吴军支援敌军会对魏军不利,再加上忽逢大雨,都认为应退兵回朝,皇帝却认为司马懿可以控制局面,能够很快擒获公孙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此非渊所及。(4分)(2)今所以外扬此声者,谲其行人,疑之于我。(4分)14.初到辽东时,面对敌军的“坚壁”,司马懿采取了什么样的战术?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秦州杂诗(其八)①杜甫闻道寻源使②,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③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第五年。②寻源使:《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张骞被称为“寻源使”。③幽燕:安禄山在幽燕之地发动叛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路回”既透露出了诗人所处位置,同时说明秦州自古以来就是边塞重镇。B.“宛马”是大宛国的良驹名马,“宛马至今来”说明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影响至今。C颈联由历史转入现实,面对郡国之间高山峻岭的阻挡,“郡国开”的愿望难以实现。D.尾联诗人进一步写出了国家不幸,战争不断,时局混乱,出征的健儿伤亡殆尽。16.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知此二十首故是人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杜甫是如何“详揭行踪心事”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行冉行,公西华待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出。【高一语文第6页(共8页)】·22-03-4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