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目前2024届金学导航答案网已经汇总了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救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一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城文化、故宫文化和京剧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据非常重要位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长城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走出去向海外和世界传播,可以显著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故宫文化则在体现传统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带有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瑰宝。京剧承担着传播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人的优秀文化,做到推陈出新,共同丰富当代世界文化的内涵。一摘编自任凤珍等《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心基于长城经济文化带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东南亚国家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汲取的中华文化元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文化、故宫文化和京剧文化的共同历史价值;列举一项位于河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并说明其除中外文化交流外的现实价值。(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政府当初以“以工代兵”为计划,以此来达到参战的目的,十几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最终一战以协约国胜利告终。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能够以战胜国的身份跻身于巴黎和会和十几万华工的英勇表现是离不开的。也因此在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日本四处散播谣言,指责中国在宣战后一心内江,宣而不战,没有资格参加会议时,中国代表陆征祥闻言立马驳斥日本,说道:“于外长任内,准法使康悌照会,批准惠民公司华工出洋,欧战时在战线中之华工二十万人,掘战壕,搬炮弹,制枪子,无论后方前线,华工均奋勇当先,中国何负于协约?”一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材料二:英国人视华工为低人一等的苦力,甚至认为华工是不成熟的儿童。英国国会档案记载,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更大的风险”。虽然他们为英法两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却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得到。1917年5月,来自法国哈维尔港的一份治安报告指出,当地部分法国人对华工不友好,他们甚至聚众反对当地的华工。1988年法国总统代表保罗·基菜斯在华工纪念仪式上,不仅为华工纪念铜牌揭幕,且向两位健在的华工领发了法国级别最高勋章一“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成为一战华工纪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17年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并纪念一战中的中国劳工…一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以工代兵”的重要意义。(6分)高二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