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四)历史试题,目前2024届金学导航答案网已经汇总了陕西省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四)历史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历史试题)
周测卷十四滚动内容十人民解放战争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处于局部抗战时期,《东北红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报道日本侵华的现实情况和中共中央对日斗争的指示精神,便于加强民众对日本侵华的理解,进而有利于推动东北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故选C项。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积极抗日,国民党在当时则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解决了”的说法太过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以往的报道风格,关心时政,发表意见,言辞犀利,立场鲜明,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团结抗日。《申报》的这一转变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彰显了其在民族危机下的家国情怀,故选A项。当时,全面抗战路线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申报》的经营状况,排除C项;抗战初期,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排除D项。3.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伪政权在沦陷区积极开展日语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推行奴化教育,以便磨灭中华民族的抗争意识,进而加强其对沦陷区的控制,故选B项。日伪政权在沦陷区推行日语教育是为其侵略扩张服务的,排除A项;传播日本文化并非日伪政权此举的最终目的,排除C项;扩大日语在华使用群体并非日伪政权此举的终极意图,排除D项。4.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年轻人投笔从戎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这体现出国难当头为国捐躯的民族精神,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国人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牺牲精神,没有体现日本全面侵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的尚武风气,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牺牲精神,而非广大民众缺乏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C项。5.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后,民盟提出和平、民主的建国主张,体现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国民党坚持独裁的方针不得民心,故选D项。国民党政权统治土崩瓦解是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期间,排除B项;当时全面内战尚未开始,排除C项。6.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处于重庆谈判期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人期望和平建国,故选C项。1945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A项;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是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排除D项。7.B材料信息突出强调了中原解放区处于战略要地,这可以用来说明国民党选择中原解放区作为围攻起点的原因,故选B项。A项夸大了地理因素的作用,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山东解放区,排除C项;重庆谈判协议难以达成与中原解放区的位置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8.A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3月”“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可知,这次战役最可能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时的青化砭战役,故选A项。孟良崮战役是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打退国民党军进攻的战役,排除B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准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意·29·25ZC·历史-R-中外历史纲要(上)-QG(智能化)
本文标签: